8月12日12时01分,中美同步按下关税“暂停键”——美国暂停对中国商品加征24%关税(保留10%),中国同步暂停对美商品加征24%关税(保留10%),并取消部分非关税反制措施。这场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第N次“停火”,既是双方经济承压下的务实选择,也暴露出结构性矛盾难以根治的深层困境。当关税大棒从“疯狂挥舞”转为“间歇性休战”,世界正见证一场没有硝烟的地缘经济拉锯战。
一、90天“缓刑期”:经济压力下的现实妥协
此次关税暂停的直接推手,是两国经济难以承受持续加码的代价。美国方面,通胀率虽从峰值回落,但7月CPI仍达3.2%,远高于2%目标;美联储加息周期下,企业成本持续攀升,沃尔玛、塔吉特等零售巨头财报显示,关税导致的供应链成本已转嫁至消费者。中国方面,7月出口同比下降14.5%,对美出口占比从2018年的19%降至12%,外贸企业订单流失、产能外迁压力加剧。更关键的是,全球产业链因关税壁垒陷入“碎片化”危机——苹果将15%的iPhone产能转移至印度,特斯拉上海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从30%飙升至95%,这些“去中国化”调整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。
双方选择“暂停”而非“取消”关税,本质是“以退为进”的博弈策略。美国保留10%关税作为谈判筹码,既可向国内选民展示“对华强硬”姿态,又避免因全面取消关税引发共和党反弹;中国保留10%关税并取消非关税措施,则是在稳定外贸与维护改革形象间寻找平衡点。这种“有条件的妥协”,恰如高手过招时的“虚招”——看似缓和局势,实则为下一轮较量积蓄力量。
二、特朗普行政令:选举政治与经济现实的撕裂
当地时间8月11日签署行政令的特朗普,此刻正深陷2024年大选泥潭。其支持者中,63%认为“对中国强硬能重振美国制造业”(皮尤研究中心数据),但华尔街却因关税导致的股市波动怨声载道。此次暂停24%关税的决策,暴露出特朗普政府内部“鹰派”与“务实派”的激烈冲突:
鹰派逻辑:以国家安全为由,主张通过关税迫使中国改变“不公平贸易行为”,甚至叫嚣“彻底脱钩”;
务实派算盘:关税每提升1%,美国GDP就减少0.05%(美联储研究),全面加征将拖累经济增长0.5个百分点,这在大选年无异于政治自杀。
特朗普选择“暂停而非取消”的折中方案,实为两派妥协的产物:既满足鹰派“保留关税工具”的要求,又通过暂停部分关税向工商界释放善意。但这种“骑墙策略”风险极高——若11月10日前未能达成实质性协议,关税可能卷土重来,届时企业将面临更严重的“政策不确定性惩罚”。
三、中国应对:从“被动防御”到“主动塑造”
面对美国的关税“缓刑期”,中国展现出更成熟的战略定力。此次同步暂停关税的同时,中国宣布取消对美部分非关税反制措施(如农产品检验检疫限制),这一举措暗含三层深意:
稳定全球供应链:取消非关税壁垒可加速中美农产品、能源等大宗商品贸易复苏,缓解全球粮食和能源危机;
争取国际话语权:通过展现“负责任大国”形象,对冲美国“脱钩断链”的负面叙事,吸引欧盟、东盟等经济体加强合作;
倒逼国内改革:保留10%关税形成的“压力差”,可加速中国产业升级——2023年上半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160%,光伏组件占全球市场份额超80%,这些高附加值产业正成为应对关税的新武器。
更关键的是,中国正通过“一带一路”、RCEP等机制构建“去美国化”的贸易网络。2023年前7个月,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3.59万亿元,同比增长2.8%,远超中美贸易增速。这种“东方不亮西方亮”的布局,让中国在关税博弈中拥有更多回旋空间。
结语:90天后,世界何去何从?
此次关税暂停虽为全球经济赢得90天喘息之机,但中美结构性矛盾远未解决。美国对华技术封锁、产业政策竞争、地缘政治博弈仍在加剧,而中国在芯片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,也必将引发更激烈的战略遏制。关税大棒或许会暂时放下,但经济冷战的阴影仍在蔓延。
对于企业而言,这90天是“生死时速”——需加速供应链多元化布局,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;对于两国政府,这是“压力测试”——能否在11月10日前达成实质性协议,将决定未来四年全球经济走向;对于世界,这是一场“观察实验”:多极化时代的大国博弈,究竟是走向“新冷战”,还是开辟“竞合新范式”?答案,或许就藏在接下来的90天里。
网上配资114,好股配资网,中国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