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五十年代的台湾,白色恐怖压得人喘不过气来,凡是和“匪谍”扯上关系的,一家人都得跟着倒霉。不过,就在吴石将军被处死之后,他家里的人走投无路时,却有人在背后暗中帮忙,奇怪的是,管肃谍的蒋经国心里清楚,居然没有追究。这件事藏了快五十年,直到档案解密,大家才看清其中的门道。
说起吴石和陈诚之间的关系,还得从保定军校说起。吴石是第三期的学长,脑筋转得快,讲起战术那套的,连教官都拿去当范例。陈诚那会儿是第八期的学生,遇到不懂的地图战术,就会跑到吴石宿舍,喊他一声“学长”,那叫一个勤快。1926年南昌起义时,陈诚不仅被敌人包围,还染了伤寒,当时烧得迷迷糊糊。偏偏是吴石带着几个警卫,摸着小路冲到火线,把他背出去了,那天晚上就坐在床边,把枪放在腿上守着,陪了他一夜,生怕还有意外。这份救命之恩,陈诚一辈子都记在心里。年纪大了,看到北伐时得到的勋章,总会愣神,连副官都懂,他是在想吴学长。
到了1950年,吴石的事终于曝光了,蒋介石那棍子铁了心要把他除掉,彰显威仪。就算是三个为吴石说情的法官,也都被革了职,永远不用提拔。吴石被枪决了,他的妻子王碧奎被判了九年牢狱,而那时只有16岁的女儿吴学成,牵着7岁的弟弟吴健成,根本没地方可去,只能在街头捡点废纸板和空瓶子换点馒头,夜里就挤在火车站的长椅上,用破旧的报纸裹着自己,冻得直打哆嗦。那会儿,谁都不敢惹他们家,“匪谍家属”这四个字,就跟死神的符咒似的,没人敢招惹。
没过多久,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。陈诚看了王碧奎的案卷,没多废话,直接在上面批注:“家属无涉,暂缓羁押”,这样重复批了三次,硬是把九年的刑期减掉到七个月。王碧奎出狱那天,有个穿中山装的人递给她一把钥匙,说:“租金已经交了半年,您放心住。”吴健成去学校报名,一听说是吴石的儿子,立马被赶了出来,结果第二天,建国中学的通知书就寄来了,学费也提前交了。每个月初,总会有个像副官的人送钱来,还问是谁交的,就只说是老朋友托付的。这些事看着零散,但一看聪明人一琢磨,心里都清楚,这都是陈诚搞的。
陈诚办事特别谨慎,用的还是年轻时的化名“陈明德”来办理手续,所有的钱都从工资里扣掉,账上只写着“遗属慰问”。1952年曾经有一笔200块的开支,备注栏里写着“吴石家属补助”,旁边还留有他的亲笔签名,但被好几层文件盖着无法看清。后来情报部门也查过这件事,从头到尾都找不到任何源头。他还跟身边的副官说:“有些痛,不能让人看见”,日记里就记着一句:“吴次长案涉及敏感,但他家属是无辜的”,字字句句透露出无奈,却从没跟外人提起半句。
蒋经国怎么可能不知道陈诚干了这些事呢?他掌握着情报体系,街头巷尾都有人在做事,这么多年持续不断的巧合,底下一定早就把报告递到他的手里了。可他却没有对陈诚行动,说白了,是不敢,也不能动。那时陈诚在台湾地位很稳,根基牢靠得很,蒋介石还得靠他的支撑来稳住局面。蒋经国刚刚掌权不久,翅膀还没硬实,明争暗斗归暗斗,还得看他老爹的脸色——要真把这事闹大了,蒋介石只会觉得他不懂得权衡利弊,难以成大事。
更要紧的是军心啊。吴石在部队里人气很高,抗战时立过不少功,而且他写的军事教材,很多军官都用过。蒋介石把吴石杀了,是想震慑地下党,结果要是把他家里的老弱都一网打尽,底下的士气肯定会受影响。陈诚暗中帮忙,实际上是给军队里撑点面子,缓一缓。蒋经国心里明白,要真追究陈诚的话,反倒可能把矛盾激得更大,不如装作没看到,装糊涂就得了。
这份帮忙,持续了二十多年,直到1965年陈诚走人,都没人揭破。后来吴健成去了美国留学,护照上写的监护人还是“陈明德”。等到2000年以后档案解密,汇款记录和签名一比对,真相才彻底浮出水面。当年在街头捡废品的孩子们,现在都已白发苍苍,才知道一直帮他们的那个陈伯伯,其实就是陈诚。
后来,吴石夫妇的骨灰搬回北京合葬,墓碑上写着“丹心在兹”。如今没人能完全说清,陈诚到底是单纯为了报答当年的恩情,还是在守住做人底线;蒋经国不追究,是心里还留了点政治上的打算,多少还有点分寸。但在那些冷冽的日子里,这份藏在暗处的守护,总算是一缕温暖人心的光。
要是换成别人,陈诚敢这么冒险吗?蒋经国真能就这事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?也许在那些争权夺势的缝隙里,偶尔还能露出点没被完全磨灭的人情味儿吧!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网上配资114,好股配资网,中国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